徵征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是台中中區科技會計服務推薦最佳稅務後盾
台中北區農會稅務諮詢, 台中西屯國內稅務諮詢, 台中中區漁會稅務諮詢
震驚!據說中國人最缺的是這十樣東西 如今的中國,經濟發生巨大變化,但有些寶貴的東西,隨著時代的變遷卻丟失了。反思中國發生的食品安全問題、醫療問題、教育問題、貪污腐敗問題等,無一不與我們缺失什么相關。 1、感恩缺失:我們缺乏感恩節 中國古代一直有“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可惜,現在早就變成一切都是利益交換了。西方人有感恩節,而我們呢?只有金錢。我們可以對一個毫不相干的人進行施舍,卻對自己的恩人缺乏持久的關懷和回報,包括對我們的父母、朋友。 2、信仰缺失:我們還信什么? 在古代中國,其實一直有兩套完整的信仰體系:官士階層信歷史,為了青史留名可以犧牲生命;民間百姓信奉鬼神,所謂“離地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當今中國社會民眾普遍無信仰,大家只相信自己能看見的東西,例如金錢與權力,沒有去思考生命的意義,比如我們為什么活著。國人不懂得敬畏,也沒有統一的道德衡量標準,所以價值判斷相差甚遠。無信仰無畏,在沒有思想導向和犯罪的情感責備成本低的情況下,容易出現問題。 3、道德與誠信缺失 在中國人缺乏誠信是普遍存在的這是事實。比如在市場上我們能到注水的豬肉,農藥超標的蔬菜,有毒的大米,“吊白塊”的粉絲,“毛發水”兌制有毒醬油。行政效率低下,司法效率低下,那些不誠信不遵守游戲規則的市場參與者,其違法成本相對過低,不誠信的行為得不到相應的懲罰,所以市場往往會出現逆淘汰。試問, 當挖煤的死亡率遠遠高于打劫銀行的破案率的情況下,挖煤的人怎么不會考慮搶銀行呢。試問,如果交通肇事逃逸成功的概率大,那么他們還會主動認罪嗎?于是, 越是不誠信的人越容易得到市場的獎勵。 4、無條件的自信 清代之后的沒落,令中國的地位一落千丈,侵略史的悲情仍縈繞在國人心頭,盡管現在中國是第二大的經濟體,但由于轉型時期造成的環境污染、食品安全、人權法制等問題,國人仍沒建立起自信,在文化方面,謙虛一直是教育的重點,也使部份國人由謙虛演變為謙卑。許多人對自己的前途和命運似乎遠遠不如老外們那么無條件信心十足和理直氣壯,他們甚至對國家懷著一種莫名其妙的毫無希望、悲觀厭世乃至幸災樂禍的病態心理。 5、背行囊走四方的健康 60%的中國成人高血糖、每死5個人就有一個死于癌癥、平均每天1500人死于猝死…這些健康數據,讓人看著心寒。最近青年導師李開復身患癌癥令人唏噓,身體是本錢,擁有健康,才可能擁有一切。 6、安穩平實的睡眠 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是,現在人們睡眠健康的意識很差,但是睡眠障礙問題卻越來越突出,尤其是在年輕人中間。中青年人對睡眠疾病的治療還陷入了很大的誤區, 要么即使有很嚴重的睡眠問題也不愿就醫或用藥,害怕會產生藥物依賴,要么是病急亂投醫、亂吃藥。調查顯示,超過一半(55.5%)的中國人認為工作壓力對睡眠影響很大,55.3%的中國人使用各種助眠手段,100個中國人中有14個超過凌晨12點還沒睡覺…… 7、私人的空間和時間 加班是中國人的痛,據說美國不存在加班的問題,按時下班,下班后的時間純粹屬于個人,任何人都不得打擾。據說最勤勞的德國人是這樣生活工作的:每天早上花近半小時泡澡或淋浴,每周上班4到5天,每天工作8小時中,2小時午休,兩個半小時咖啡時間。平均每年德國人休假時間長達173天,幾乎相當于工作1天休息1天。對于我們中國生活工作壓力如此之大的年輕白領來說,只要不累死在加班的路上,我們就謝天謝地吧! 8、一個教會你愛和被愛的人 這是一個過剩的時代。滯銷的商品被剩下了,在婚姻情感上滯銷的那部份人也被剩下了。有數據顯示剩男超1100萬,剩女人數也上漲。柏拉圖式的愛情似乎越來越遠,有人一直孤獨,有人找錯了那一半。據《南方日報》報導,連續七年,我國離婚率連年走高,在22至34歲離婚者多、婚齡在7年至10年離婚者多、 80后成為離婚主力軍。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離婚率達三分之一。(www.lz13.cn)全國民政事業統計數據顯示,去年一季度,中國共有46.5萬對夫妻辦理了離婚登記,平均每天有5166個家庭解體,較前年同期增長17.1%。 9、返璞歸真的童心 關于童心,明代思想家李贄說:童心者,真正也……若失去童心,便失去真心,失去真心,便失去真人。童話大王鄭淵潔說:童心比童年更重要。擁有一顆未泯的童心,容易快樂和滿足,在創作中富有活力。關注微信“環太咨詢-大海 旅游 人” 10、愉悅和舒心的創業環境 《福布斯》去年發布了“中國30位30歲以下創業者”名單,從中可以發現,美國年輕人在互聯網、生物制藥、新能源、媒體、餐飲等多個領域自由發揮創意,而中國年輕創業者能施展的行業空間較為狹小,其中互聯網成為他們扎堆的行業。《福布斯》雜志認為,中國年輕創業者很難在傳統行業施展拳腳,電子商務和網絡游戲于是成為商業力量崛起的最大藍海,因為這里足夠蠻荒,也缺少規則和既有勢力。中國創業者缺乏類似“硅谷導師”這樣的角色,也缺少體制的支持和服務,家庭文化以孩子的“金榜題名”為榮,都成為中國青年創業的阻礙因素。 美國智庫對中國人的15條評論 中國人一生最喜愛的三件事 窮人最缺的是野心分頁:123
廖一梅:像我這樣笨拙地生活 也許,在所有不被看好,無人嘗試的錯誤的選擇的背后,會有不曾見到的可能,不曾設計的未知。未知讓人恐懼,引人好奇,也因此證明你的勇氣,成就你的自信。巧妙地度過一生有何意義?不過是輾轉騰挪的生存技巧,技巧越高輾轉騰挪得越好,就離真相和本質越遠。我寧愿選擇笨拙地度過一生。超贊! 我的問題是,我知道自己很笨,但沒有人相信我笨。我的笨不是腦袋不夠用不好使,而是在豎著“容易”和“艱難”兩個路牌的十字路口,我永遠選擇“艱難”的那一邊。在從小到大、數不勝數的每一次選擇中,我一而再再而三地這么干,一路這樣沿著“艱難”的路牌走了過來。 “我從來不屑于做對的事情,在我年輕的時候,有勇氣的時候。”我把這句話寫在《悲觀主義的花朵》里,算是豪言壯語,也是實情。年輕時胡鬧,談不靠譜的戀愛、辭職、寫劇本、做沒人看的話劇、和沒人看好的憤青結婚,這些在當時都不是明智的選擇,而是不計后果的任性。 年輕時并不知道自己要過什么樣的生活,但一直清楚地知道我不要過什么樣的生活。那些能預知的,經過權衡和算計的世俗生活對我毫無吸引力,我要的不是成功,而是看到生命的奇跡。而奇跡,是不會在容易的道路上綻放的。也許,在所有不被看好,無人嘗試的錯誤的選擇的背后,會有不曾見到的可能,不曾設計的未知。未知讓人恐懼,引人好奇,也因此證明你的勇氣,成就你的自信。在每個死胡同的盡頭,都有另一個維度的天空,在無路可走時迫使你騰空而起,那就是奇跡。 “我曾經一事無成,這并不重要,但是這一次我認了輸,我低頭耷腦地順從了,我就將永遠對生活妥協下去,做個你們眼中的正常人,從生活中獲取一點兒簡單易得的東西,在陰影下茍且作樂,這些對我毫無意義,我寧愿什么也不要。”我在《戀愛的犀牛》里描述的一己的勇敢,那是一個人年輕時唯一擁有的東西。在一次次的錯誤中成長,將所有看似錯誤的選擇最終引導向正確的結果。我堅信,人應該有力量,揪著自己的頭發把自己從泥地里拔起來。 年輕時,寫過很多蠱惑他人、也蠱惑自己的台詞,比如:”上天會厚待那些勇敢的、堅強的、多情的人,只要你有足夠大的愿望,你就是不可戰勝的!”當然,你也知道,上天不會厚待任何人,無論是你,還是我,痛苦、困惑和艱辛對每個人都是同等的。回避、躲閃、輾轉騰挪都毫無作用,既然來的總是要來的,迎著刀鋒而上恐怕是最好的選擇,起碼節約時間,上天當然不會厚待你,但自己可以成就自己。 我這種以”試錯”的方式來確定的人生,豐富多彩,但很難向人推薦。那些台詞依然每天在舞台上,在觀眾席里回蕩,它們鼓勵了和我一樣的人。(人生感悟 www.lz13.cn)我的一位女演員一次對我說:”我不是那種女文青,我不是那樣的人,我要過正常的生活,我怎樣才能讓那些男人明白呢?”我回答了她,尖刻無比:”那就不要擺出一副女文青的架勢,你臉上就寫著:來傷害我吧,我不在意,我等著痛苦成長呢。去掉這個表情,那些人就會躲開你了。”她滿臉遲疑地看著我,仍然是一種標準的女文青表情。 我不知道文藝青年什么時候成了貶義詞,對我來說,它既不好,也不壞,它不過是一個過程,一種處于困惑中的生命狀態,一個人有太多自我和世界的關系需要協調,那種困惑和執拗的表情必然會占據他的臉,不過那也不無魅力,總好過一張麻木不仁的臉。 喜歡有創造力的,有激情的,不囿于成見的自由生活。如果什么有利于這樣的生活我就贊成,反之,我反對,無論是傳統道德還是世俗觀念。我反對偽善,謊言,媚俗,狹隘,裝腔作勢,一團和氣,不相信任何人制定的生活準則和幸福模式。不管世界給沒給你這種機會,我相信人都可以堅持為自己為他人創造自由的生活。 在我的新戲《柔軟》里有個異裝癖的時裝設計師,在舞台上男扮女裝,調侃觀眾:”人生是沒得選擇的,我的命運便是一星期做兩個小時的女人,可是,我比你們幸運,我的人生里至少有兩個小時是屬于我自己的,你們難道不偷偷地渴望能有這樣的兩個小時,卸下你們的面具,擺脫所謂的成功和正常,為所欲為,做一個真的自己,或者做一個幻想中的自己?你們沒有這樣的機會,你們真可憐!” 這個角色的原型是我的一位朋友,樊其輝,現實中也是一位著名的設計師,但他寧愿稱自己為”女裁縫”。有幾年時間,他每周二在三里屯的”法雨”化身為歌女”碧浪達”,享受他生命里自由的兩個小時。我一直喜歡他和他的歌聲,還有他那些尖刻辛酸的笑話,他是有勇氣把生命袒露給你看的人,留著菸萎還自嘲地笑著。在舞台上,他一直笑到最后,但現實中真實的結局,卻是他在《柔軟》召開新聞發布會的前兩天,在家中自殺身亡。據說他死得非常堅決,嘗試了很多次,直到成功。這突如其來的消息,當時對劇組的所有人都是可怕的打擊。生命真的很沉重,也很脆弱,不是一個樂觀的態度和極具自嘲的笑話能交代得過去的。自由,不是不能獲得,但需要萬分的堅強和一點點運氣。 “一個人需要隱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過一生?”細細分辨,哪個人的生活不是由秘密和謊言堆積而成的?但是,巧妙地度過一生有何意義?不過是輾轉騰挪的生存技巧,技巧越高輾轉騰挪得越好,就離真相和本質越遠。我寧愿選擇笨拙地度過一生。分頁:123
蘇雪林: 青春 記得法國作家曹拉的《約翰·戈樂之四時》(Quatre journees de Jean Gourdon)曾以人之一生比為年之四季,我覺得很有意味,雖然這個譬喻是自古以來,就有人說過了。但芳草夕陽,永為新鮮詩料,好譬喻又何嫌于重復呢? 不陰不晴的天氣,乍寒乍暖的時令,一會兒是襲襲和風,一會兒是蒙蒙細雨,春是時哭時笑的。春是善于撒嬌的。 樹枝間新透出葉芽,稀疏瑣碎地點綴著,地上黃一塊,黑一塊,又淺淺的綠一塊,看去很不順眼,但幾天后,便成了一片蓊然的綠云,一條綴滿星星野花的繡氈了。壓在你眉梢上的那厚厚的灰黯色的云,自然不免教你氣悶,可是他轉瞬間會化為如紗的輕煙,如酥的小雨。新婚紫燕,屢次雙雙來拜訪我的矮椽,軟語呢喃,商量不定,我知道他們準是看中了我的屋梁,果然數日后,便銜泥運草開始筑巢了。遠處,不知是畫眉,還是百靈,或是黃鶯,在試著新吭呢。強澀地,不自然地,一聲一聲變換著,像苦吟詩人在推敲他的詩句似的。綠葉叢中紫羅蘭的囁嚅,芳草里鈴蘭的耳語,流泉邊迎春花的低笑,你聽不見么?我是聽得很清楚的。她們打扮整齊了,只等春之女神揭起繡幕,便要一個一個出場演奏。現在她們有點浮動,有點不耐煩。春是準備的。春是等待的。 幾天沒有出門,偶然涉足郊野,眼前竟換了一個新鮮的世界。到處怒綻著紅紫,到處隱現著虹光,到處悠揚著悅耳的鳥聲,到處飄蕩著迷人的香氣,蔚藍天上,桃色的云,徐徐伸著懶腰,似乎春眠未足,還帶著惺忪的睡態。流水卻瞧不過這小姐腔,他泛著瀲滟的霓彩,唱著響亮的新歌,頭也不回地奔赴巨川,奔赴大海……春是爛漫的,春是永遠地向著充實和完成的路上走的。 春光如海,古人(www.lz13.cn)的比方多妙,多恰當。只有海,才可以形容出春的飽和,春的浩瀚,春的磅礴洋溢,春的澎湃如潮的活力與生意。 春在工作,忙碌地工作,他要預備夏的壯盛,秋的豐饒,冬的休息,不工作又怎么辦?但春一面在工作,一面也在游戲,春是快樂的。 春不像夏的沉郁,秋的肅穆,冬的死寂,他是一味活潑,一味熱狂,一味生長與發展,春是年青的。 當一個十四五歲或十七八歲的健美青年向你走來,先有爽朗新鮮之氣迎面而至。正如睡過一夜之后,打開窗戶,冷峭的曉風帶來的那一股沁心的微涼和蔥蘢的佳色。他給你的印象是爽直、純潔、豪華、富麗。他是初升的太陽,他是才發源的長河,他是能燃燒世界也能燃燒自己的一團烈火,他是目射神光,長嘯生風的初下山時的乳虎,他是奮鬣揚蹄,控制不住的新駒。他也是熱情的化身,幻想的泉源,野心的出發點,他是無窮的無窮,他是希望的希望。呵!青年,可愛的青年,可羨慕的青年! 青年是透明的,身與心都是透明的。嫩而薄的皮膚之下,好像可以看出鮮紅血液的運行,這就形成他或她容顏之春花的嬌,朝霞的艷。所謂“吹彈得破”,的確教人有這樣的耽心。忘記哪一位西洋作家有“水晶的笑”的話,一位年輕女郎嫣然微笑時,那一雙明亮的雙瞳,那二行粲然如玉的牙齒,那唇角邊兩顆輕圓的笑渦,你能否認這“水晶的笑”四字的意義么? 青年是永遠清潔的。為了愛整齊的觀念特強,青年對于身體,當然時時拂拭,刻刻注意。然而青年身體里似乎天然有一種排除塵垢的力,正像天鵝羽毛之潔白,并非由于洗濯而來。又似乎古印度人想像中三十二天的天人,自然鮮潔如出水蓮花,一塵不染。等到頭上華萎,五官垢出,腋下汗流,身上那件光華奪目的寶衣也積了灰塵時,他的壽命就快告終了。 青年最富于愛美心,衣履的講窮,頭發顏臉的涂澤,每天費許多光陰于鏡里的徘徊顧影,追逐銀幕和時裝鋪新奇的服裝的熱心,往往叫我們難以了解,或成了可憐憫的諷嘲。無論如何貧寒的家庭,若有一點顏色,定然聚集于女郎身上。這就是碧玉雖出自小家,而仍然不失其為碧玉的秘密。為了美,甚至可以忍受身體上的戕殘,如野蠻人的文身穿鼻,過去婦女之纏足束腰。我有個窗友因面麻而請教外科醫生,用藥爛去一層面皮。三四十年前,青年婦女,往往就牙醫無故拔除一牙而鑲之以金,說笑時黃光燦露,可以增加不少的嫵媚。于今我還聽見許多人為了門牙之略欠整齊而拔去另鑲的,血淋淋地也不怕痛。假如陸判官的換頭術果然靈驗,我敢斷定必有無數女青年毫不遲疑地袒露其纖纖粉頸,而去歡迎他靴統子里抽出來那柄鋸利如霜小匕首的。 青年是沒有年齡高下之別的,也永遠沒有丑的,除非是真正的嫫母和戚施。記得我在中學讀書時,跟中所見那群同學,不但大有美丑之分,而且竟有老少之別。凡那些皮膚粗黑些的,眉目庸蠢些的,身材高大些的,舉止矜莊些的,總覺得她們生得太“出老”一點,猜測她們年齡時,總會將它提高若干歲。至于二十七八或三十一二的人——當時文風初開的內地學生年齡是有這樣的——在我們這些比較年輕的一群看來,竟是不折不扣的“老太婆”了。這樣的“老太婆”還出來念什么書,活現世!輕薄些的同學的口角邊往往會漏出了這樣嘲笑。現在我看青年的眼光竟和以前大大不同了,媸妍胖瘦,當然還分辨得出,而什么“出老”的感覺,卻已消失于烏有之鄉,無論他或她容貌如何,既然是青年,就要還他一份美,所謂“青春的美”。挺拔的身軀,輕矯的步履,通紅的雙頰,閃著青春之焰的眼睛,每個青年都差不多,所以看去年紀也差不多。從飛機下望大地,山陵原野都一樣平鋪著,沒有多少高下隆洼之別,現在我對于青年也許是坐著飛機而下望的。哈,坐著年齡的飛機! 但是,青年之最可愛的還是他身體里那股淋漓元氣,換言之,就是那股愈汲愈多,愈用愈出的精力。所謂“青年的液汁”(La seve de la jeunese),這真是個不舍晝夜滾滾其來的源泉,它流轉于你的血脈,充盈于你的四肢,泛濫于你的全身,永遠要求向上,永遠要求向外發展。它可以使你造成博學,習成絕技,創造驚天動地的事業。青年是世界上的王,它便是青年王國擁有的一切的財富。 當我帶著書踱上講壇,下望墨壓壓的一堂青年的時候,我的幻想,往往開出無數芬芳美麗的花:安知他們中間將來沒有李白、杜甫、荷馬、莎士比亞那樣偉大的詩人么?安知他們中間,將來沒有馬可尼、愛迪生、居里夫人一般的科學家,朱子、王陽明、康德、斯賓塞一般的哲學家么?學經濟的也許將來會成為一位銀行界的領袖;學政治的也許就仗著他將中國的政治扶上軌道;學化學或機械的也許將來會發明許多東西,促成中國的工業化、現代化。也許他們中真有人能創無聲飛機,攜帶什么不孕粉,到扶桑三島巡禮一回,聊以答謝他們三年來贈送我們的這許多野蠻殘酷禮品的厚意。不過,我還是希望他們中間有人能向世界宣傳中國優越的文化,和平的王道,向世界散布天下為公的福音,叫那些以相斫為高的劊子手們,初則眙愕相顧,繼則心悅誠服……青年的前途是浩蕩無涯的,是不可限量的,但能以致此,還不是靠著他們這“青年的精力”? 春是四季里的良辰,青年是人生的黃金時代。是春天,是該鳥語花香,風和日雨,但霪雨連綿,接連三四十日之久,氣候寒冷得像嚴冬,等到放晴時,則九十春光,闌珊已盡,這樣的春天豈非常有?同樣,幼年多病,從藥爐茶鼎間逝去了寂寂的韶華;父母早亡,養育于不關痛癢者之手,像墻角的草,得不著陽光的溫煦,雨露的滋潤;生于寒苦之家,半饑半飽地挨著日子,既無好營養,又受不著好教育,這種不幸的青年,又何嘗不多?咳,這也是春天,這也是青年! 西洋文學多喜歡贊美青春歌頌青春,中國人是尚齒敬老的民族,雖然頗受嗟卑嘆老,卻瞧不起青年。真正感覺青春之可貴,認識青春之意義的,似乎只有那個素有佻達文人之名的袁子才。他對美貌少年,輒喜津津樂道,有時竟教人于字里行間,嗅出濃烈的肉味。對于歷史上少年成功者,他每再三致其傾慕之忱,而于少年美貌而又英雄如孫策其人者,向往尤切。以形體之完美為高于一切,也許有點不對,但這種希臘精神,卻是中國傳統思想里所難以找出的。他又主張少年的一切欲望都應當給以滿足,滿足欲望則必需要金錢,所以他竟高唱“寧可少時富,老來貧不妨”這樣大膽痛快的話,恐怕現在還有許多人為之嚇倒吧。他永久羨著青春,湖上雜詠之一云: 葛嶺花開三月天,游人來往說神仙, 老夫心與游人異,不羨神仙羨少年。 說到神仙,又引起我的興趣來了。中國人最羨慕神仙,自戰國到宋以前一千數百年,帝皇、妃后、貴族、大官以及一般士庶,都鼓蕩于這一股熱潮中。中國人對修仙付過了很大的代價,抱了熱烈的科學精神去試驗,堅決的殉道精神去追求。前者仆而后者繼,這個失敗了,那個又重新來,唐以后這風氣才算衰歇了些,然而神仙思想還盤踞于一般人潛意識界呢。 做神仙最大的目的,是返老還童和長生。換言之,就是保持青春于永久。現在醫學界盛傳什么恢復青春術,將黑猩猩,大猩猩,長臂猿的生殖腺移植人身,便可以收回失去的青春。不過這方法流弊很多,又所恢復的青春,僅能維持數年之久,過此則衰憊愈甚,好像是預支自己體中精力而用之,并沒有多大便宜可占,因之嘗試者似乎尚不踴躍。至于中國神仙教人煉的九轉還丹,只有黍子大的一顆,度下十二重樓,便立刻脫胎換骨,而且從此就能與天地比壽,日月齊光了。有這樣的好處,無怪乎許多人夢寐求之,為金丹送命也甘心了。 不過煉丹時既需要仙傳的真訣,極大的資本,長久的時間,吃下去又有未做神仙先做鬼的危險,有些人也就不敢嘗試。況且成仙有捷徑也有慢法,拜斗踏罡,修真養性慢慢地熬去,功行圓滿之日,也一樣飛升。但這種修煉需時數十年至百余年不等,到體力天然衰老時,可不又惹起困難度?于是聰明的中國人又有什么“奪舍法”。學仙人在這時候,推算得什么地方有新死的青年,便將自己的靈魂鉆入其尸體,于是鐘漏垂歇的衰翁,立刻便可以變成一個血氣充盈的小伙子,這方法既簡捷又不傷廉,因為他并沒有傷害尸主之生命。 少時體弱多病,在凄風冷雨中度過了我的芳春,現在又感受早衰之苦。所以有時遇見一個玉雪玲瓏的女孩,我便不免于中一動。我想假如我懂得奪舍法據這可愛身體而有之,我將怎樣利用她青年的精力而讀書,而研究,而學習我以前未學現在想學而已嫌其晚的一切。便是娛樂,我也一定比她更會享受。這念頭有點不良,我自己也明白,可是我既沒有獲得道家奪舍法之秘傳,也不過是騙騙自己的空想而已。 中年人或老年人見了青年,覺得不勝其健羨之至,而青年卻似乎不能充分地了解青春之樂。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誰說不是一條真理?好像我們稱孩子的時代為黃金,其實孩子果真知道自己快樂么?他們不自知其樂,而我們強名之為樂,我總覺得這是不該的。 再者青年總是糊涂的,無經驗的。以讀書研究而論,他們往往不知門徑與方法,浪費精神氣力而所得無多。又血氣正盛,嗜欲的拘牽,情欲的纏糾,沖動的驅策,野心的引誘,使他們陷于空想、狂熱、苦惱、追求以及一切煩悶之中,如蒼蠅之落于蛛網,愈掙扎則縛束愈緊。其甚者從此趨于墮落之途,及其覺悟則已老大徒悲了。若能以中年人的明智,老年人的淡泊,控制青年的精力,使它向正當的道路上發展,則青年的前途,豈不更遠大,而其成功豈不更快呢? 仿佛記得英國某詩人有再來一次的歌,中年老年之希望恢復青春,也無非是這“再來一次”的意識之刺激罷了。祖與父之熱心教育其子孫,何嘗不是因為覺得自己老了,無能為力了,所以想利用青年的可塑性,將他們摶成一尊比自己更完全優美的活像。當他們教育青年學習時,憑自己過去的經驗,授與青年以比較簡捷的方法,將自己辛苦探索出來的路線,指導青年,免得他們再迂回曲折地亂撞。他們未曾實現的希望,要在后一代人身上實現,他們沒有滿足的野心,要叫后一代人來替他們滿足。他們的夢,他們的愿望,他們奢侈的貪求,本來都已成了空花的,現在卻想在后代人頭上收獲其甘芳豐碩的果。因此,當他們勤勤懇懇地教導子孫時,與其說是由于慈愛,勿寧說出于自私,與其說是在替子孫打算,勿寧說是自己慰安。這是另一種“奪舍法”,他們的生命是由此而延續,而生命的意義是靠此而完成的。 據說法朗士嘗恨上帝或造物的神造人的方法太笨:把青春位置于生命過程的最前一段,人生最寶貴的愛情,磨折于生活重擔之下。他說假如他有造人之權的話,他要選取蟲類如蝴蝶之屬做榜樣。要他先在幼蟲時期就做完各種可厭惡的營養工作,到了最后一期,男人女人長出閃光翅膀,在露水和欲望中活了一會兒,就相抱相吻地死去。讀了這一串詩意的詞句,誰不為之悠然神往呢?不止戀愛而已,想到可貴青春度于糊涂昏亂之中之可惜,對于法朗士的建議,我也要竭誠擁護的了。 不過宗教家也有這么類似的說法,像基督教就說凡是熱心愛神奉侍神的人,受苦一生,到了最后的一剎那,靈魂便像蛾之自蛹中蛻出,脫離了笨重軀殼,栩栩然飛向虛空,渾身發大光明,出入水火,貫穿金石,大千世界無不游行自在。又獲得一切智慧,一切滿足,而且最要緊的是從此再不會死。這比起法朗士先生所說的一小時蝴蝶的生命不遠勝么?有了這種信仰的人,對于人世易于萎謝的青春,正不必用其歆羨吧? 蘇雪林作品_蘇雪林散文 蘇雪林:一封信 蘇雪林:家分頁:123
ACC711CEV55CE